?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門融合藝術美學、生態科學、工程技術與人文需求的綜合性學科,核心是通過對場地空間、植物、水體、構筑物等元素的規劃與營造,創造 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 的戶外環境(如公園、住宅小區景觀、城市綠道、庭院等)。
園林景觀設計公司小編講一下關于原則是設計的 “標尺”,確保景觀不僅 “好看”,更能滿足生態需求與用戶體驗,核心包括五大原則:
?

1. 生態優先原則:尊重場地本底,減少人工干預
生態是園林的 “根基”,設計需以 “保護場地原有生態系統” 為前提,避免過度改造破壞自然平衡:
場地適應性:保留場地原有地形(如山坡、洼地)、原生植物(如古樹、鄉土樹種)、水體(如自然池塘),減少土方開挖(建議土方平衡率≥80%),避免 “削山填湖” 式改造;
鄉土植物優先:選用本地原生植物(如北方選國槐、銀杏,南方選香樟、木棉),其抗逆性強(耐旱 / 耐澇)、無需過多人工養護,且能維持本地生物多樣性(為鳥類、昆蟲提供棲息地);
低影響開發(LID):采用 “海綿城市” 技術(如透水鋪裝、雨水花園、植草溝),讓雨水自然滲透、儲存,減少城市內澇,同時降低灌溉用水消耗(建議節水率≥30%)。
示例:某城市公園設計中,保留場地內原有濕地,僅增設木棧道與觀景平臺,選用蘆葦、菖蒲等鄉土水生植物,既減少工程成本,又維持了濕地的生態功能。
2. 功能導向原則:滿足用戶需求,劃分合理空間
景觀的核心價值是 “為人服務”,需根據使用人群(兒童、老人、年輕人、家庭)的需求,劃分功能明確、動線清晰的空間:
功能分區:按 “動靜結合” 劃分空間,避免相互干擾:
動態空間:運動健身區(如籃球場、慢跑道)、兒童游樂區(需設置安全防護,如塑膠地面、防撞設施)、社交活動區(如廣場、戶外劇場);
靜態空間:休憩冥想區(如林下座椅、濱水亭臺)、觀賞區(如花卉園、盆景園);
動線設計:主園路(寬度 2-4m,連接主要功能區,方便消防車通行)、次園路(寬度 1-2m,串聯次要景點)、步道(寬度 0.6-1m,深入景觀細節),確保 “無障礙通行”(坡度≤1:12,設置盲道、扶手);
人性化細節:座椅間距≤50m(滿足隨時休憩)、照明亮度分區(步道≥15lux,廣場≥30lux,避免眩光)、標識系統清晰(如導覽牌、警示牌,高度 1.2-1.5m)。
示例: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,將兒童游樂區靠近住宅單元(方便家長看護),與老年活動區(如棋牌桌、健身器材)相鄰但用植物分隔,避免噪音干擾;主園路環繞小區,次園路通向中心花園,滿足不同人群需求。
3. 美學統一原則:協調元素風格,營造整體意境
美學是景觀的 “靈魂”,需通過 “色彩、形態、材質” 的統一與對比,營造和諧且有層次的視覺效果:
風格統一:避免 “混搭混亂”(如中式庭院中突兀加入歐式噴泉),確保植物、構筑物、鋪裝的風格與整體主題一致(如中式風格選青磚、黛瓦、松竹梅,現代風格選鋼結構、玻璃、簡約綠植);
層次營造:
垂直層次:喬木(高度 5-15m,形成上層樹冠)→ 灌木(高度 1-3m,中層搭配)→ 地被(高度≤0.5m,下層覆蓋)→ 草坪(底層基底),避免 “單層綠化”(如僅種草坪,缺乏立體感);
空間層次:通過地形起伏(如微地形抬高 1-2m)、植物組團、構筑物(如景墻、花架)劃分 “前景、中景、背景”,引導視線(如從入口看,前景是花壇,中景是噴泉,背景是喬木林);
色彩搭配:植物色彩按 “季節變化” 與 “對比協調” 設計,如春季用櫻花(粉)、連翹(黃),秋季用銀杏(黃)、紅楓(紅);鋪裝與構筑物色彩避免超過 3 種主色(如灰色鋪裝 + 木色座椅 + 綠色植物,簡潔大氣)。
4. 文化融入原則:挖掘場地記憶,體現地域特色
優秀的景觀需 “有故事、有溫度”,通過融入地域文化、歷史記憶,讓景觀成為 “承載情感的載體”:
地域文化提取:從當地歷史、民俗、建筑中提取元素,如蘇州園林融入 “江南水鄉” 特色(曲水、回廊、漏窗),西北園林融入 “大漠綠洲” 元素(耐旱植物、夯土墻);
場地記憶保留:對有歷史價值的場地(如舊廠房、古村落),保留核心標志物(如老煙囪、古樹、石磨),改造為景觀節點(如舊廠房改造為戶外劇場,古樹周圍設休憩平臺);
人文互動設計:設置 “文化主題景點”(如城市公園中的歷史名人雕塑、民俗文化墻),或 “參與式景觀”(如農耕體驗園、社區花園,讓用戶參與種植與維護)。
示例:某老廠區改造公園中,保留原有鐵軌改為 “火車主題步道”,老機床改造為景觀雕塑,墻面繪制工業歷史壁畫,既保留了場地記憶,又成為獨特的網紅打卡點。
5. 可持續性原則:降低養護成本,實現長期穩定
景觀不是 “一次性工程”,需考慮 “后期養護的便捷性與經濟性”,避免 “重建設、輕養護” 導致景觀衰敗:
植物選型:少選 “名貴、難養護” 的植物(如熱帶棕櫚在北方需冬季保溫,成本高),優先選 “耐旱、耐貧瘠、少病蟲害” 的品種(如紫薇、月季、麥冬);
材料耐用性:鋪裝選用防滑、耐磨的材料(如透水磚、花崗巖,使用壽命≥10 年),構筑物選用防腐材質(如防腐木、不銹鋼,減少銹蝕維護);
智能養護:引入 “智慧景觀” 技術(如自動灌溉系統(根據土壤濕度調節水量)、太陽能路燈、病蟲害監測傳感器),降低人工養護成本(建議養護成本降低 20% 以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