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園林景觀工程的定期維護保養是保障其長期發揮生態、觀賞、功能價值的關鍵環節,不僅能延長景觀壽命,還能持續提升環境質量和使用體驗。具體好處如下:
?

一、維持景觀美觀性,保持設計效果
植物景觀持久鮮活
定期修剪樹木、灌木可保持造型整齊(如球形灌木的圓潤度、綠籬的平直度),避免枝葉雜亂影響視覺效果;及時清除枯萎花卉、雜草,補種缺損植物,確保花叢、草坪的完整性和色彩協調性。
例如,春季對月季進行疏枝修剪,可促進開花整齊;秋季清理落葉,避免草坪被覆蓋枯黃,維持綠地的生機感。
硬質景觀整潔完好
清潔鋪裝路面(如石板路、木棧道)的污漬、青苔,防止表面打滑且保持色澤;修復破損的景觀小品(如雕塑、涼亭、水景設施),更換老化的燈具、指示牌,確保硬質元素與整體景觀風格統一。
比如,雨后及時清理木棧道的積水和青苔,既能防止行人滑倒,又能避免木材因長期潮濕腐爛,維持其自然質感。
二、保障生態功能,促進環境健康
提升植物生長質量
定期澆水、施肥可根據植物生長周期補充養分(如夏季高溫時增加灌溉頻率,冬季休眠前增施有機肥),預防干旱、缺素導致的枯萎;病蟲害防治(如噴灑無公害藥劑、生物防治)能阻止蚜蟲、紅蜘蛛等害蟲擴散,保護植物群落健康,避免大面積病蟲害破壞生態平衡。
例如,對雪松、油松等常綠樹定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,可預防白粉病、松針褐斑病,維持其吸塵、滯塵的生態作用。
維護水土與微環境
修復破損的草坪、地被,填補土壤裸露區域,防止雨水沖刷導致水土流失;清理水景(池塘、溪流)的淤泥、落葉,檢查水循環系統(水泵、過濾裝置),避免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泛濫,保持水質清澈,為水生生物(如魚類、青蛙)提供良好棲息地。
此外,健康的植物群落能更好地發揮降溫、增濕、凈化空氣的作用(如成年喬木可使周邊溫度降低 3-5℃),改善周邊微氣候。
三、延長設施壽命,降低長期成本
減少硬件損壞與更換頻率
對景觀構筑物(如假山、擋土墻)定期檢查結構穩定性,修補松動的石塊、裂縫,避免雨水滲入導致基礎塌陷;對木結構(廊架、花箱)進行防腐處理(涂刷木油、更換腐爛構件),延長使用壽命 3-5 年;對灌溉系統(噴頭、管道)檢修,防止漏水浪費水資源,同時避免因管道破裂浸泡周邊植物根系。
例如,每年對木質涼亭進行一次全面防腐處理,可比不維護的涼亭多使用 5 年以上,大幅降低重建成本。
避免植物大規模替換成本
及時修剪病弱枝、防治病蟲害,可挽救瀕危植物,減少因植物死亡導致的補種費用;對老樹進行支撐加固、樹洞修補,能避免倒伏風險,保護珍貴喬木(如百年古樹)的存活,其生態和文化價值遠高于新植樹木。
四、保障使用安全,提升體驗感
消除安全隱患
修剪過密的樹枝(尤其靠近電線、建筑的枝條),防止大風天氣折斷傷人;清理鋪裝路面的凸起、凹陷,修復松動的地磚,避免行人絆倒;檢查兒童游樂區的景觀設施(如秋千、攀爬架)與周邊植物的安全距離,確保無尖銳枝條、帶刺植物威脅兒童安全。
例如,臺風來臨前對行道樹進行疏枝、加固,可顯著降低樹枝斷裂砸車、傷人的風險。
優化使用功能
保持草坪平整度,為戶外活動(如野餐、露營)提供舒適場地;確保水景的水深適宜、水質清潔,滿足觀賞、親水互動(如兒童戲水區)的需求;修剪遮擋視線的植物(如遮擋觀景平臺的灌木),保證景觀視線通透,提升游覽體驗。
五、符合管理規范,提升區域品質
滿足行業標準與政策要求
多數城市對園林景觀維護有明確規范(如《城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標準》),定期維護可確保景觀達標,避免因養護不到位面臨整改處罰。
例如,公園景觀需達到 “綠化覆蓋率≥80%、雜草率≤5%” 等指標,定期維護是達標基礎。
提升區域形象與價值
整潔、美觀的園林景觀是城市或社區的 “名片”,能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,同時提升周邊物業價值(研究表明,優質園林景觀可使房產價值提升 5%-15%)。
例如,住宅小區的景觀維護良好,不僅能吸引業主入住,還能提高物業費收繳率,形成良性循環。